服務|創新|創業
◆ ◆ ◆
很多年以前,有一個詞叫“網癮”,是人們心目中洪水猛獸一樣的東西,要被關起來強行電擊治療的。后來有了智能手機,大家都患上了網癮,就沒人再提治療的事兒了。
——(@majunpu)
2014年,BBC拍攝了一部叫做《網癮》(Web Junkie)的紀錄片,探訪了北京一個戒網癮中心,跟蹤拍攝了三位網癮少年的戒除經歷。片中的網癮少年們接受軍事化訓練、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但是看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其實這戒的不是網癮,而是在調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回想起那些場景,一切都如同《發條橙》的劇情一樣荒誕。當成年人加入“網癮”行列,比如剛剛和大家正式告別的“開心網”掀起的“偷菜”、“搶車位”熱潮中,“網癮中老年”出現,但“網癮”這個詞卻偷偷地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詞——“低頭族”。不只是年輕人,甚至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至四五歲的孩童,都成了低頭族。
新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電量和Wi-Fi是最基本需求
現在沒人會想著把一個手機不離身的人送進“戒手機培訓學校”,畢竟隨身充電寶,進門連Wi-Fi已經成為常態。
今天,主張遠離手機的人對“低頭族”的態度,只有惋惜絕無痛恨,他們只是這樣勸說:“錯過了眼前的風景,忽視了眼前的危險,在意了方寸間的世界,放棄了本該真惜的時間。”
但在現實中我們追求什么?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真誠?有人在虛擬世界找到了它們,甚至超越了現實,這是誰的錯?記得網易公司創始人丁磊曾說過,“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直接也更多元化。實際上很多人沉迷在喜歡有這個(虛擬)空間感是因他在現實中肯定有些得不到的東西需要在這個空間里去補充和滿足。”
生產力革命:VR說不定會成為下一個時代之“癮”
今年被認為是VR元年,全球十大科技巨頭幾乎全部在布局VR,平均三天就有一個公司宣布進入VR領域,平均兩三天就有一個新的VR行業論壇、VR峰會、VR展會。
現在來看,除了在教育、軍事、醫療等方面的應用,現在的VR在生活娛樂上能夠做很多事情,逛街購物、玩游戲、看演唱會、看球賽、上課學習、談戀愛、和朋友聚會……而這些事情,只要躺在家里的沙發上就能完成。隨著VR的普及,將來人們待在家里的時間會更多。繼“網癮少年”和“低頭族”之后,還會出現越來越多的“VR宅”。
時代之“癮”不是癮,是新生態的萌芽
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癮”,但錯的不是游戲、不是手機也不是VR,技術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關鍵看人如何去運用、如何去控制其運用。
想想人們對多元文化的不同態度,便不難理解人們對虛擬世界的沉迷或憎惡?;蛟S,“包容”和“理解”會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輔助因素。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向虛擬世界移民》作者愛德華·卡斯特納瓦便是這樣的人,他說:“如果真實世界提供的社會生活非常不堪,我認為我們不能指責那些在虛擬世界尋求安慰的人。如果社會生活很棒人們就不應在虛擬環境中花費太多時間。對一些人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尋求安慰的途徑。因此我認為虛擬環境并不是逃避而是避難所是一個寧靜舒適和成長的地方。”以今天的情形看,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但他的出發點至少是可取的。
未來,機器會取代人類所有的勞作,當人們最基礎的需求永遠能夠被滿足時,研究這個需求的意義便消亡了。說不定馬斯洛的理論不久就會更新呢。
所以,時代之“癮”不是癮,是新生態的萌芽。過去,生產過程在現實世界,對應著消遣在虛擬世界。而今,生產過程搬到虛擬世界,那么現實中的人們所倡導的,不過是勸大家留給自己空間去思考、去遐想、去運動、去玩耍、去學習、去發現,能常常把雙眼移除屏幕之外,仔細看看這個世界物理自然的美,休息一下。